校友动态

校友风采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友动态 > 校友风采 > 正文

校友风采丨我校蔡杰老师接受《南方周末》采访

发布日期:2024-01-13 作者: 来源: 点击:


2023年12月18日,第53届鹿特丹国际电影节“光明未来”单元入围名单正式揭晓,我校新闻与传播学院2011届毕业生、现为学院教师蔡杰执导的《人海同游》位列其中,是该单元唯一入选的华语片。这将是《人海同游》的欧洲首映,此前该片已相继入围釜山国际电影节与平遥国际电影展。

《人海同游》是蔡杰老师执导的首部剧情长片,围绕广州少女到香港寻找多年未见的父亲这一主线,细腻呈现了少女的成长经历。电影在广州、香港两地完成拍摄,记录了粤港两地社会生活气息。

该片由香港知名导演关锦鹏监制,莫津津担任制片人,我校校友王寅担任编剧、校友林冬萍领衔主演。曾担任《天水围的日与夜》美术指导的潘燚森、《南国再见,南国》配乐的雷光夏助阵电影创作,保证了影片的视觉和音乐呈现。香港金像奖影帝太保、知名演员孙阳则在影片中担任特别出演。

主演林冬萍、编剧王寅,都是蔡杰老师在广州大学读本科时的校友,他们在校园里一起参加社团,拍电影短片。2014年入围釜山国际短片电影节的《归省》,亦是三人合作的作品。

▲电影《人海同游》剧照,校友林冬萍担任主演

近期,在平遥和广州,南方周末记者对蔡杰进行了专访。

专访记录(节选)

一、在香港电影的美学脉络中创作

南方周末:你的第一部电影长片《人海同游》讲了一个女孩从广州去香港寻找父亲的故事,让人联想到许鞍华导演的电影《客途秋恨》,张曼玉饰演一位寻找母亲的女性。这两部影片都是散文化的,留白多,有很强的抒情性。而且片名也有些相似,“客途秋恨”这个题目来自一首著名的粤曲,“人海同游”有什么出处吗?

蔡杰:“人海同游”来自八九十年代的一本书,作者是黄霑和他当时的恋人林燕妮,他们俩都是香港鼎鼎大名的文化人,在报纸开了一个专栏,探讨情感话题,连载了一段时间,分别从男女两性的视角同题写作,结集出版了三本书,其中一本就叫《人海同游》。

▲电影《人海同游》中香港段落里的梦幻场景

南方周末:说到香港电影的美学体系,1980年代和1990年代,很多香港电影的拍摄周期非常短,不是以追求精致为主要目标,注重感官先行。

蔡杰:对,但不会因为制作周期短,就影响它的品相或者要表达的核心内容。如果一部电影像一幅画或一幅书法,最重要的是它呈现出来的精气神是什么样子。哪怕是很快速地生产出来的电影,也能看出那个时期香港的气象。

二、避开大众化取景地,拍城市的日常

南方周末:避开天星小轮这种太俗套的城市符号,是想寻找差异化吗?

蔡杰:对,这方面的选择,我跟潘老师不需要太多话,就能达成共识,包括前期跟编剧在调研的时候也确定了这一点。在广州我们也想尽量避开那种(大众化的取景地)。主要是我想在电影里面体现一些私人化的观察角度,我自己不太喜欢去人太多的地方,喜欢更日常化的城市空间。《人海同游》里广州的取景地,一个是五羊邨这一带,我比较熟悉,还有就是我在黄埔的家里从阳台看到的茅岗的城中村。

南方周末:你拍广州,也没有选“小蛮腰”或者骑楼。

蔡杰:我去西关找了一下,发现那个片区对广州的城市符号的指向太传统了,然后就想找一些平时可能会路过、停留,又有特征的地方,找到了五羊邨,跟我第一份工作去了南方都市报,在这一带出入有很大关系。有时候我其实在找一个平衡,因为电影是视听的艺术,如果取景地完全没有特征,很容易被“吃掉”,所以大家要找一些符号化的地方,比如想到中国就想到长城,因为这些符号特征明确,大家一下子就定位清晰,但是,又要避免太被滥用的符号。

▲蔡杰导演在片场

三、不该被遗忘的“南国都市电影”

南方周末:“南国都市电影”有什么代表性的作品?

蔡杰:比如广州导演张泽鸣,他有好几部电影是围绕广州的生活来拍的,1985年的《绝响》、1987年的《太阳雨》,《太阳雨》拍摄了一个在都市上下班的女性,讲了她跟家庭的关系,若即若离的爱情,包括她的人生理想到底有没有实现的模棱两可的状态。这部电影的结局是在夜幕降临的广州街头,女孩渐行渐远消失在路灯下,没有给任何答案。这批导演可能看了一些欧洲艺术片,想把那种都市电影带进中国来。

刚好那个时候的广州,是改革开放的先行城市,大家都在体验一些新的生活方式,比如歌舞厅,比如开始出现个体户、广告业,有人去港商的企业里面做文员。哪怕用白描的方式去描摹这些人的生活,对很多北方观众来说,也是全新的一种状态。

在当时的大趋势里,第五代导演在国际电影节亮相,《黄土地》《红高粱》使用了强形式的中国符号,创造了古老的、民族性的中国形象。“南国都市电影”在当时有很多业界期刊在讨论,但再过几年就不被记得了,观众也不熟悉了。然后随着国营厂的改制,这条脉络就断了。

四、岭南电影的方法与主题

南方周末:岭南地区有哪些特征会反映到电影中?

蔡杰:岭南的气候是亚热带、热带的。南方是水性文化,北方是土性文化,在电影中去拍岭南,比如拍潮汕难免会拍到水域,拍粤港会拍海和珠江。水的形态成为视听语言的表征,自然就会与北方的空间和地域元素有不一样的表意符号。另外粤港之间是两套制度,还有一个跨境的属性和边界的感觉。

岭南地区自古以来就是重商的,在饮食上,民俗的仪式感、生活的形式感上,也都体现了更重视日常趣味和更享乐的一面。这些很自然地会呈现在艺术作品里。

南方周末:是的,许鞍华就特别会拍吃饭。近几年有一些以广东为背景的影片,比如娄烨在广州拍的《风中有朵雨做的云》,李睿珺在深圳拍的《路过未来》,还有孙海鹏的动画长片《雄狮少年》,这些导演都不是广东人,你怎么看待这个现象?

蔡杰拍南方、拍岭南的这些电影,有两条分支,本地导演会把他们的趣味点和表达放在很个体化的日常体验方面,外来的导演更多是从这个区域的议题性去切入。比如娄烨关注的是改革开放的视觉符号,李睿珺关注农民工二代、深圳作为世界工厂的一面,文牧野拍《奇迹》关注的是华强北的电子商业城,有一个关于创业奋斗的命题框架。而长期生活在深圳的导演高鸣,他拍《回南天》就有不同的方式,从气候带来的情绪、气氛和男女的情欲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