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楠鑫,新闻与传播学院2018届毕业生。广东省天天有益社会创新中心、广州市白云区天天有益青少年服务中心理事长,广东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毕业后公益基金创始人。第四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公益创业赛金奖、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得主,福布斯2020年度Under30精英,广东省向上向善好青年,广东好人,澎湃新闻2021年度十大新锐人物,广东五四青年奖章提名奖等多项荣誉获得者。

刘楠鑫与荣誉墙合影
既做“运动员”,也做“裁判员”
“什么是底气?你既要像运动员一样不断地去沉淀自己的实力,也要作为一个裁判员一样,去观察自己的正向的变化。”
大学期间楠鑫学长参与了很多课外实践活动,每一份实践都给他带来了不同的成长意义,或是人脉的扩展,或是表达能力的提升。在实践过后反思、复盘,看到自己的进步,这便是他底气的来源之一。
他也十分愿意借点“底气”给那些有公益创业梦的年轻人:“‘毕业后’公益项目竟然能够在社会存活并且高歌前进,这让年轻人看到了公益创业的可能性,给予大家很大的信心,这也是我们为大家做的贡献。”
“争气”不是志气
“什么是志气?我觉得志气不等于争气。”在楠鑫学长的眼中,唯有为他人、为社会、为国家做出贡献的梦想才能叫做志气。
“大学时光过去了一年半,我只做到了‘博学’,没有做到‘笃行’。”因此楠鑫学长决定帮助在线下难以生存的摊主们把生意传送到线上。正是感受到了摊主们对自己的感激之情和喜欢“南五美食”的同学对自己的认可,他决定把这个线上售卖平台做成公益性质的事情。
通过这段经历,他找到了自己能做且能为他人创造巨大价值的事情——公益创业。“我不想把创业简单理解为赚钱,我认为创业就是要为别人创造价值。今年是建党一百周年,当年红船上的那些前辈,他们抛头颅、洒热血也并不是为了名利,但却为许许多多的人换来了幸福生活。”他始终强调:“人的梦想还是很远、很大、很深的。”

刘楠鑫大学期间前往山区看望孩子
想到自己作为留守儿童时的需求,他找到和他同为留守儿童的伙伴,一同创立了“毕业后公益图书室”公益项目。
直面压力,无惧挑战
“什么是“骨气”?我觉得最好的骨气是从来不抱怨他人,只从自己身上找问题,也就是直面惨淡的自己。”
“公益创业面临的挑战其实一直都很大。” 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让项目的资金问题显露出来。此外,疫情封校、活动的停滞也带来了不小的冲击。有骨气的他直面困难、反思自己、攻克弱点。“我们要做的就是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居安思危,不断攻坚克难。”

刘楠鑫前往山区看望孩子
对于资金问题,他反思出了两点:“第一是资金来源还不够广,第二是资金来源的整体结构还不够大。”从广和大这两个角度入手,他调整了方向,增加资金来源中的企业数,增大公众捐款在资金来源中的占比,“在这个过程中促进资金来源的多元化,也让资金来源的结构更庞大。”
楠鑫学长认为抗压的核心力量便是骨气,同时也介绍了“抗压三宝”——一是敬畏梦想,认清自我。“越遇到压力越要看清自己,要直面惨淡的自己。”二是多看失败案例,“你会发现我和他们相比还是比较幸福的,至少不会因为压力而走投无路。”三是要有广大的胸怀,“年轻人要把自己的胸怀打开,要做一块海绵,不管是污水还是干净水都要吸得进来,然后还可以把它拧出来。”
带着青年“三气”走下去

广州市白云区天天有益青少年服务中心中的荣誉墙
楠鑫学长今年给自己定的信条是——“逼着自己往‘死’里干”。他不断地逼自己把每件事都干好,带领着“毕业后”公益项目的团队寻求突破:“作为一个草根组织,希望大家伸出援助之手,或者用自己的才华帮助孩子,或者花费一些时间精力陪伴孩子,我觉得这些都是让我们强大起来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