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动态

校友风采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友动态 > 校友风采 > 正文

张嘉志:是金子,到哪都会发光

发布日期:2009-10-10 作者: 来源: 点击:

张嘉志:1984年毕业于原广州师范学院数学系(现广州大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中学高级教师,历任广州市108中学教师、校长助理、广州市电子信息学校副校长、代校长,现任广州市电化教育馆馆长、广州市教育信息中心主任、党支部书记,曾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广东省劳动模范、广州市第三届杰出青年、广州市劳动模范、广东省优秀党员,曾任广东省第八次党代会代表、广州市第七、第八次党代会代表、广州市第十一、二届人大代表等。

“教育科研网为广州未成年人提供统一的网络平台;百位名师落户网络,随时为学生解疑释惑;心理学专家网上导航,向孩子们提供心理辅导;数字图书馆全天候开放,40万册图书每月动态更新;青少年科普谷为中小学生提供展示第二课堂活动成果的专有地……”随着广州“教育e时代”工程的启动,大批适应青少年特点的学习资源在网络上整合为一个共享的系统,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和生动活泼的形式倍受网民青睐,把广州市教育信息化建设推向全新的发展阶段。作为这项庞大数字化工程的推行者和组织者,张嘉志可谓是广州市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推进实施的领头羊,在把市委市政府的决策精神转化为建设现实的过程中,在推进广州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水平迅速提高的轨道上,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临危受命开创新局

张嘉志是2002年从广州电子信息学校代校长的领导岗位上调任广州电教馆的。那时,广州教育信息化建设才刚刚起步,“教育e时代”工程还没启动,电教馆馆长的位子还没像现在这么“风光”。而当时,正是她在信息学校大张旗鼓推动改革的重要时期,刚刚代理校长的她为推进学校的深化改革准备着一系列举措。然而,代校长任期还不到两年,多项改革尚未完成的时候,组织突然提出让她调到电教馆。

刚开始,张嘉志对此安排实在有些难以接受。“我当时对调整岗位真的有些不大愿意。不过,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不管怎样,还是服从组织安排。”她坦言。不过,在市教育局领导找她谈话时,也给她透露了局里准备依托电教馆组建成立“广州市教育信息中心”的信息。这多少让她看到可以让自己发挥的希望,为走上新的岗位增强了信心。

然而,等待着张嘉志的将是艰巨的挑战。那时,正是传统电化教育萎缩的时候,电教馆的发展已走向下坡路,馆里任务量少,员工涣散,好多人整天无所事事。针对这一现象,张嘉志到任后对症下药,决定以教育信息化为突破口为电教馆寻找一条新路。

2003年4月,机会来了---广州市启动了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应用示范区的建设,而市教育局把这项任务的具体实施工作交给了电教馆。硬着头皮把任务接下来后,张嘉志才发现这是块“硬骨头”。按照标准化的要求,必须整合现有的各种教育业务和数据,建设全市统一的教育管理综合业务平台和教育基础数据库。这意味着很多学校原有的资料数据将要重新建立。“要把全市中小学校的数据进行整合入库,谈何容易!”张嘉志想起当初的情形深有感触。刚开始时,他们顶住全市中小学校的压力,采用《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建设新的数据库。为此,他带领员工走遍了12个区、县级市,对各中小学的管理人员进行宣传和培训。”在他们坚持不懈地努力下,统一的标准得以贯彻实施,为广州市教育信息化的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全力推动“教育e时代”工程

如今,和广州教育信息中心合署办公的广州电教馆已焕发勃勃生机。无论是馆领导还是普通职工,大家每天上班时都处在忙碌之中。只有31名职工的管理队伍除应付教育局里的网管人员的培训,还要保证高考网上报名、全市教育信息的发布、机关电脑维护等多项工作,但他们却忙得开心,忙得充实。对此,在电教馆工作已近20个年头的办公室陆主任深有感触地说:“我一直在办公室工作,跟随过前后几任领导。但像张馆长这样能得到全体员工一致认可的真是第一个。无论是在工作能力上、还是在为人品格上,她都是值得我们敬佩的。”

馆风的转变,给电教馆带来了荣誉----“广州市教育系统优秀党支部”,也为集体带来更多发展的机会。2004年4月,广州市政府启动了“教育e时代”工程,市教育局也把该项工程的组织实施工作交给了电教馆。

张嘉志把全副身心都投入到这项工作中,从上下协调到调动力量,从日常管理到推广应用,她无不亲力亲为。对于作为主要面向青少年网络教育的此项工程,张嘉志认识到:“网络文化对青少年产生了极强的吸引力,满足了青少年多种需求。但作为一种新生的文化现象,它带来的沉溺网络游戏的不良风气,不但为学校的教育工作带来难题,也成了一大社会问题。面对这一挑战,我们要摒弃‘堵’、‘防’的被动做法,充分发挥信息网络所独具各种优势,用优秀的网络文化来滋润未成年人的心灵。”

怀着这份责任感,在“教育e时代”工程的策划和实施过程中,张嘉志十分明确地提出“要以学校作为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采用未成年人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教育活动,把传授知识与陶冶情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并以此作为工程的指导思想,使广州教科网站形成与青少年兴趣同步的鲜明特色。为此,广州“教育e时代”工程以其鲜明特色在2004年10月正式推出后就受到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新华社等中央新闻媒体都纷纷作了报道。已逝的全国政协副主席王选院士在工程启动仪式上发来的贺信中称赞:“广州基于自身信息化优势而创建的网络教育平台,将成为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美好家园。”

半路出家结硕果

看着张嘉志在广州教育信息化建设作出的贡献,也许没人能想象到,这位广州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领头人,当年其实是一位中学数学老师。

回忆起曾经奋斗十余年的讲台生涯,张嘉志不无怀念地说:“我是数学系毕业的,84年参加工作后就在108海珠职业中学教3个班的数学。但两年后,领导突然对我说‘转去教计算机’。我当时有点蒙了,我们大学时候没有计算机课,系里只有一部机,每次上机时都要排很长的队。我自己压根连电脑都没摸过。现在学校要我来教电脑,我拿什么去教学生呢?”那个年代,计算机的应用还是新鲜事物。几乎是赶鸭子上架,张嘉志就这样成了广州市第一批自学电脑的“螃蟹”。

“学校先是送我到中大计算机系旁听,从最早的计算机基础语言学起。学了几个月后我就开始教学生了。一开始,去中大还有人教你;到后来,基础学完了,我就得自己去找计算机类的书自学,那时计算机类的书籍很多都是英文的,没有翻译,没有老师。我只好自己一边查字典,自己翻译内容。”回忆起当时的辛苦,张嘉志脸上却充满着笑意,仿佛那是她最快乐的时光。后来,她教过的学生中将近50%~60%都考上了初级程序员。在电脑刚刚普及的那个年代,这是很不容易的事!她指导过的学生中,不仅在大大小小的比赛上频频获奖,有的在银行实习期间就能编写电脑程序,设计出财务管理系统,为单位沿用多年。说起学生的成就,张嘉志语气中充满欣慰和自豪。

张嘉志的努力也给自己带来累累硕果。1985年,参加工作仅一年的张嘉志就被评为学校先进工作者。此后,各种奖励接踵而至:“广州市新长征突击手”、“广州市先进工作者”、“广州市中学十佳青年教师”、“广东省优秀教师”等等。1991年,她被授予“广州市劳动模范”的光荣称号……据悉,这在当时是解放以来广州市文教战线最年轻的“劳模”。张嘉志几乎一年一个荣誉,迎来了周围人们的敬佩、赞赏的目光。但她却没有被荣誉冲昏头脑,她告诫自己:“其实荣誉的背后是压力。如果不能顶住这个压力,再创新高,再多的荣誉也是没用的。”

从严治校敢于碰硬

1999年7月,张嘉志调任广州市电子信息学校副校长,主管广东省电子信息研究中心工作和学校行政工作,协助主管校长分管学校教学工作;2000年11月,她又被组织上任命为学校代校长,主持学校教育行政的全面工作。

在这期间,身为广州市人大代表的张嘉志在抓好教学中心工作,大力推进教学改革的同时,加大了依法治校的力度。在她的推动下,1999年至2002年近三年里,学校修订了教职工考勤制度、效益奖评比方案、各部门和人员岗位责任制等各种规章制度,做到各项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在带头执行这些规章制度的前提下,张嘉志敢于对学校存在的某些不正之风进行坚决整顿。对一些犯错误的同志,该撤职的撤职,该处分的处分,使学校的正气得到弘扬,保证了改革的顺利进行,从而开创了良好的局面。

然而,因为从严治校并处理了一些干部。张嘉志也受到了来自周围的一些非议和压力。有人劝她:“你还是代理校长,不要管得太严,得罪太多人,反而会给自己的职位带来影响。”这些话,张嘉志听了不少,但她始终没有犹豫更没有退缩。谈起这段经历,张嘉志感慨颇深:“那几年确实是我工作压力最大的时候。但不管怎样,我还是一直坚持下去。这可能是跟我性格的好强有关系,也因为当了几年人大代表,更加重视依法办事,对一些不正之风实在看不惯。社会现实就是这样,你要敢于碰硬,就必然会遇到一些矛盾。”

这种从严管理的风格延续到了她在电教馆的任上。上任馆长后,张嘉志主持制定了一系列廉政制度并带头执行,她特别要求下属干部到学校办事时要坚决拒绝下属单位请客送礼。但在严格管理的同时,她也注重在细微处关心职工:青年教工的入党、同事的生活困难等等都放在她的心上。在电教馆的员工心目中,身为支部书记的张嘉志其实就是这个先进集体的一面旗帜。

是金子,到哪都会发光

话题转回母校,回想起在广师四年的日子,张嘉志说:“虽然那时对自己的专业认识不深,甚至不知道自己学了是要干吗的。但也是在学校,我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升,学会了如何待人处事。在学校培养出来的很多学习习惯和积累的数学基础对我影响深远。我后来在计算机专业上对学生的培养也渗透了许多数学上的知识。”

对于当年的学习生活,张嘉志一直铭记着一位老师对她的影响??当她入学时,她的老师梁慕超说:“中学数学老师是闪闪发光的。”这句话让张嘉志至今难忘。她说,就是这句话,让当时对数学这一专业、对毕业后的方向都没弄明白的她,开始明确了自己的目标,并坚定地在教育战线上奋斗了18年。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正是计算机人才在市场上大显身手的时候。曾经有一家房地产公司以丰厚的薪酬待遇聘请请她加盟。但思虑再三,张嘉志最终还是放弃了。梁老师的那句话始终影响着她,她还是那句朴素的话:“学生们需要我。”

“是金子,到哪都会发光的。”这是记者在了解张嘉志的联系信息时,她任职过的电子信息职业学校的一位员工无意中对她的评价。可不是,从1984年参加工作担任数学教师,1986年转行教计算机,1999年开始走上行政领导岗位,一路走来,张嘉志在每一个岗位上的突出贡献和显著成绩让人无法不敬佩这个虽然纤瘦而又坚强的女子,几乎所有和她共事过的人都忍不住对她竖起了大拇指。但张嘉志却仍然谦和地笑着说:“我还是很怀念当老师的日子。”

(新闻中心记者朱玉尊 学生记者 詹冠华 编辑:高良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