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永明,2000届历史专业毕业生,香港浸会大学工商管理硕士,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教育管理硕士,有国内、香港近十年的高校工作经历,现任环球联合国际文化交流(集团)有限公司总裁,香港国际教育协会会长。工作期间访问多个国家和地区,博采众长,形成了一套浅显易懂又内涵丰富的教育管理理念,尤其对中西教育差异有独特而精辟的见解。
广大培育港校成才
杨永明先生1997考入广州师范学院,在他的学生时代,他成立当时学校团委学生会的首个公关部,并成为了首任公关部长。其后,由于在学生会的出色表现,刚毕业他就受学校委派与其他老师一同创办我校下属的两间独立学院,并成为了当时学校就业办的主任。他笑言,就是因为担任就业办主任的经历,改变了他的一生。
“那时做就业办主任很多事情都不懂,很多时候就只是照本宣科,我觉得这样对学生是不负责任的。于是,我决定要出来闯一闯。”2004年,杨永明离开了高校这座象牙塔,开始他的创业生涯。“刚从学校走出来纯洁、保守,对外面的世界知之甚少,所以我的第一次创业失败了,败得一塌糊涂。但是在这段经历中,我学到了很多东西——首先我知道了一个完全和学校不一样的世界,我在那个世界里洗涤了自己的心灵——去行政化、务实一点点地改变。其次,我知道自己要找机会再继续学习。”
随后,杨永明申请了香港浸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的研究生。在那里,他接受了完全不同于国内的教育。“在那里老师没有答案,所有事情都是要学生自己去看书,自己去想,老师只是在引导学生思考,老师会经常问‘你觉得呢?’。”对于这样的教学方式,当时他觉得很震惊,而在之后自己在那里的学习经历中,发现这样自己成长更快,这种主动性的培养对他的影响是长远的。
“有时候我们常常说为什么中国和国外的办事效率差异那么大,因为西方的管理讲求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力量,每个人都主动规划好自己要做的事情,比起‘请示’效率肯定更高。而这也是现代企业对一个员工的要求。”
电子时代,与时俱进的不只是设备,还有观念
从学校的就业办主任,到自主创业,再到后来担任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UIC)创校招生办主任、新加坡IEC幼教集团总经理……多彩的职场经历,令杨永明在职业规划上有了与传统观念截然不同的看法。
“我经常会受邀去参加一些独立学院举办的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但是在我眼里那里面绝大多数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都是失败的。”他认为,首先一个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的信息源不应该单单来自网上搜索的结果,而应该源于自己的体验。其次,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学生的职业规划应该跟上时代的步伐。“有好多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中会写到:‘在未来的3-5年,我要成为一个出色的销售员;在8-10年,我要成为主管;在10-15年我要成为总监’,我想跟他说我现在的集团总监平均年龄只有28岁,而最小的刚刚毕业只有两年。现在时代太快了,我认为现在的1年相当于过往的10年,而10年才能成长起来的一个人,我会认为他没有潜力。而现在正好是你们的时代。”
创业vs就业
“谈创业,我就跟他们分享我的失败经历,因为成功不是必然的。我们要学会的是解决问题的思维。”当我问及学生刚毕业应该就业还是创业时,杨永明如是说。创业维艰,大学生创业成功的项目好比九牛一毛。缺乏社会资源以及对行业的深入了解,都是大学生创业项目的硬伤。加之没有成熟的商业逻辑、评估系统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大学生难以操控他们的项目。“余嘉文只是一个个案,对大学生创业的参考性其实十分有限”,他建议大学生在创业前应积累一部分的社会经验,再进行创业。
杨永明强调说无论是创业还是就业,毕业后的3-5年是大学生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如果能够好好的把握能让学生在职场立于不败之地,反之则很容易被后来居上。“学生要慎重选择自己的第一份工作,因为这个时候你还是张白纸,可塑性强,第一份工作的工作习惯将严重影响你后面的成长”。
(供稿:李蕴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