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军,1986届历史专业毕业生,经济学副研究员,现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科研处处长、国有资产监管研究中心主任。受聘(推选)担任广东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财经咨询专家、广东省国有资本研究会会长、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理论宣传特约研究员、广州国资国企改革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兼秘书长、北京昆仑策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回忆往昔,青春含着遗憾与收获
提起大学生活,梁军师兄这样感慨道:“进入大学学习,那已是37年前的事儿啦!毛泽东主席曾赋诗: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今天算是体会深刻了。”
在师兄的印象里,对校园生活的记忆与对当时国家、社会的记忆相同,百废待兴,艰苦且简朴,但又充满新鲜、希望和躁动。
那时候的广州师范学院复办不久,各方面条件还不完善,还没有属于自己的完整校园。师兄所在的历史系,和中文系、英语系,还是在培正中学里面,每天和中学生们并肩走在校园里。“这其中的失落是明显的。”师兄遗憾道。由于校舍紧张,离家近的师兄与天南海北的同学同住一间宿舍的愿望也落空。“这些或许就是我大学时期最大的遗憾了。”
大学生活给师兄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的一件事,是中山大学历史系主任胡守为教授到学校做的一次讲座。短短一个下午时间的讲座,给予师兄的是心理上的巨大落差。“感觉自己的起点比起他人差得有些远了。”师兄坦诚道,“情绪受到很大的影响。”
“对那样条件下的大学学习和生活当然有遗憾。”但对于现在的师兄而言,当时这些“强烈的、负面的、致命的情绪和遗憾”,却是另一种珍贵的磨练和收获。梁军师兄向我们补充道:“世界总是不完美的,生活亦如此。经历过这些遗憾甚至愤怒,是一个人心智成熟、成长的必经之路。也许是早一点、晚一点而已,总会经历,总会过去。回顾过往,与曾经那个遗憾的、愤怒的自己和解,何尝不是一种人生境界?”
“这算是收获吗?对现在的师弟师妹有所启迪吗?”梁军师兄带着这样的不确定收藏了关于大学的经验,“我仍旧不敢肯定,但这已经是我的人生。”
“再不疯狂我们就老了”
在对梁军师兄的了解过程中,我们惊讶地发现他独具个性的签名。
“这是在步入中年的某一天,突然触动了内心最隐蔽也最柔软的一角。”梁军师兄向我们慢慢道来。
“疯狂”是为了实现梦想而做出的一种超乎寻常的举动。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尽管这个梦想会经常变换。变换的原因,有可能是因为有新的思索和追求,但更多的是因为前面的那个梦想破灭了,或被自己放弃。
“其实这都不要紧,”师兄开解道,“有梦想,乃至幻想,总比心如止水要好。在这个时间点,尽管青春将逝,尽管中年不惑,尽管已步入人生下半场。”
人的一生,一定有某一件事会让你心存不甘、耿耿于怀。有些人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加一点点的运气,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但是,绝大多数的人,只能是在不断追寻梦想的途中。
“‘再不疯狂我们就老了’,是对于还心存梦想却又尚未成功,且已略显疲态的人的一种呼唤和警醒。”师兄给出了对这一话最直白的解释。
或许正是有这样的心态,有这样的警醒,梁军师兄才能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走出一片天地。
沉淀,总会有一份满意的答卷
最满意的答卷不一定会马上出现,但有过的一切会成为最好的沉淀。
梁军师兄在大学毕业以后,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从事杂志编辑和管理工作,与目前进行的科研并没有直接的关联。直到20多年以后,通过一个偶然的机会,师兄才发现,他最感兴趣且有能力从事的工作是做社科研究(研究国企改革与国有经济)。
“虽然起步较晚,时间不长,但是很快便如鱼得水,如痴如醉。”师兄在省社科院的工作,为他提供了较好的学术平台。科研是他的本职工作,国企改革与国有经济研究是当前改革所需,又是师兄能力与兴趣所在,同时还是个人信仰与追求所在。“即便没有太多的资源和结果,我也会十分享受研究本身的过程。这听起来是不是很完美?”师兄调侃道。
“不知该如何向师弟师妹们去解释这一份‘完美和成就’,也不知道该怎样向已经流逝的岁月交代。有名人说到,‘出名要趁早’。我是半路出家,中年换道。现在看来,非常庆幸,也心有余悸。我有时候会设想,假如我更早一点就发现自己的兴趣和能力,会是怎样?可惜生活中没有假设,生命是一个不能回头的单行道旅程。”
在采访的尾声,梁军师兄向师弟师妹们送出最真挚的建议与祝福:“请你们务必尽早发现自己的能力与兴趣所在,选定一个努力的方向,相信并践行‘1万小时定律’,你一定会成功的!”
我们也祝愿梁军师兄在未来的工作生活中,做最满意的自己。
供稿:夏诗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