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8日,南方日报、南方+刊发了《广州大学“三步走”创建一流创新型大学》。
广州大学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再发力。日前,《广州大学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2021-2025年)》(以下简称《方案》)正式实施,明确迈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流创新型大学建设的新阶段,学校将分三步走,到2025年综合办学实力进入国内高校前75—85名,到2035年进入国内高校前50名,到2050年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流创新型大学。
近日,广州大学党委书记屈哨兵和校长魏明海在接受南方日报、南方+记者专访时透露,学校将抢抓新一轮高水平大学建设机遇,构建“1+2+5”重点工程,包括1个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与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工程、2大创新枢纽、5个交叉创新平台,奋力迎头赶上,实现“弯道超车”。
广州大学校园景色。
70%招生专业进入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高水平大学建设是持续建设的过程,广州市委、市政府继续支持学校推进高水平大学二期建设的部署,为学校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屈哨兵说,《方案》精准定位,聚焦高水平、特色化、差异化的发展要求,并提出了大平台、大项目、大成果的发展目标。
围绕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流创新型大学,广州大学提出“三步走”策略,并明确3个节点的具体任务。三者之间有何关系?“2025年前进一步夯实基础,2035年形成基本框架,2050年实现目标。”魏明海介绍道。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方案》提出,学校将按照“理厚工精、文优教特、交叉融合、创新发展”的思路,持续推动专业结构调整,本科专业优化调整为70—75个,70%的招生专业进入国家级、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建成20个左右国家一流本科专业,20个左右省级一流本科专业。
值得一提的是,广州大学将打破专业壁垒,完善分类培养个性化发展的教育教学体系,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和志向,自主选择专业和学业发展路径。
“2021年开始,全体本科新生实行分类培养,全面覆盖实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和卓越应用人才培养计划,畅通两大人才培养通道。”魏明海介绍,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强调基础课程教学和学术训练,突出创新创造能力培养,畅通本科—研究生培养通道;卓越应用人才培养,重点则是夯实专业理论与技能,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和适应行业产业发展的能力。
广州大学校园景色。
扩大博士后数量,打造人才“蓄水池”
高水平大学建设,要有高水平人才。根据《方案》,广州大学将以“高精尖缺”为导向,面向全球,精准引揽高层次人才和高水平研究团队,新增国家级和省级人才40—50人。
如何让人才引得来、留得住?魏明海认为,引进人才的国内、国外渠道要畅通,让优秀人才来了广州大学能看到发展前景,学校也要做好配套服务,解决薪酬、住宿、子女教育以及工作条件等问题。“既要引,更要育。”魏明海补充道,要注重学校现有人才的培养,扩大博士后数量,打造人才“蓄水池”。
围绕优化学科布局,广州大学将打造一批国内一流和省一流学科,重点加强土木工程、网络空间安全等优势学科建设,力争形成国家“双一流”学科实力。同时,强化数学、统计学、高端装备与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等省“冲一流”学科建设,培育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集成电路、材料科学与工程、遥感科学与技术等学科,推动其进入省级一流学科行列。
在调整优化院系设置方面,魏明海介绍,学校将按照学科门类或学科集群的口径,实行学院分类发展、探索大学院(部)制建设,强化学科交叉融合。
国际大科学工程——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天文台(SKAO)与广州大学签署SKA数据处理软件开发框架合同。图片来源:SKAO
推进“2+5”学科与科研创新平台工程建设
科研体现着一所高校的“硬实力”。《方案》提出,广州大学将推进“2+5”学科与科研创新平台工程建设,包括2大创新枢纽、5个交叉创新平台。“‘2+5’明确了主攻的学科和科研领域,通过资源整合、交叉融合推动发展。”魏明海说。
具体而言,广州大学将打造“重大基础设施安全+智慧运维创新枢纽”和“网络空间信息+智能应用技术创新枢纽”2大创新枢纽,力争在重大基础设施减震抗风防灾与安全理论与技术、城市轨道交通安全智慧运维研究、网络安全对抗等领域取得突破,支撑战略科技力量发展及一流学科建设。
同时,重点建设5个交叉创新平台,包括新材料新装备新制造交叉创新平台、地理空间信息与智慧生态环境交叉创新平台、合成生物学与智能育种/精准医疗交叉创新平台、数字经济与数字文化交叉创新平台、大数据/认知科学与智慧教育交叉创新平台,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载体平台。
魏明海介绍,为支撑“2+5”工程建设,广州大学将构建2个“中央实验室”以支撑2大创新枢纽建设,组建5个“交叉学科综合实验室”以支撑5个交叉创新平台发展,新增或改造一批“专业实验室”以满足学科专业(群)教学和科研需求。
围绕产学研合作,广州大学提出,在重大基础设施工程、网络空间安全、人工智能等领域形成一批应用性技术和成果,新增国家级科研平台1-3个、专利授权3500-4000项,实现科研成果转化100项以上。
广州大学周福霖院士团队担纲港珠澳大桥全部桥梁部分的抗震、隔震与减震设计。
扎根湾区树文化品牌
在大学与城市共生共荣的发展中,文化是重要的纽带。《方案》提出,聚焦岭南文化艺术和广州城市文化重要内核,以及广州城市文化产业及综合实力出新出彩的需求,为中国数字经济和数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贡献“广州方案”。
“服务粤港澳大湾区‘人文湾区’建设,服务广州历史文化创新发展,这是广州大学作为地方综合性大学的文化使命。”屈哨兵介绍,广州大学拥有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国家语言服务与粤港澳大湾区语言研究中心、岭南文化艺术研究院等一批省市重点研究基地、重点实验室,聚集了一批专家,在岭南文化艺术和广州十三行历史资源的挖掘整理、理论阐释、活化传承等方面形成了丰硕成果。
聚焦数字技术与岭南文化艺术的融合发展,广州大学将深化校地合作,打通人才培养、艺术研究与创作、艺术产业发展全链条,打造在理论创新、技术研发、决策咨询和应用成果转化方面走在前列的文化品牌。
“我们还要依托广州国际友城大学联盟讲好中国故事,提升开放办学的文化影响力。”屈哨兵表示,由广州大学发起成立的广州国际友城大学联盟成员大学现已增加至18所,在科研、人文、创新创业教育等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化,“期待更多的国际友城大学加入联盟”。
2021广州国际友城大学联盟年会现场。
深度参与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建设
《方案》透露,广州大学将在穗深港澳创新带上加快建设黄埔研究院/研究生院(黄埔校区),拓展与广州市、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城市的产学研合作,以大学城校区为主体,桂花岗校区和黄埔校区为重要发展极,形成“一校多园”“多点联动”办学空间格局。
广州大学黄埔研究院(研究生院)建设规划图。
如何提升开放办学交流合作水平,《方案》也有体现。作为合作举办方,广州大学将深度参与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建设,在研究生联合培养、“2+5”学科与科研创新平台建设等方面加强与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的合作,扩大面向港澳台招生规模。
当前,不少高校都在进行高水平大学建设,广州大学也是发展阵营中的一分子,如何在差异化、特色化发展过程中真正达到高水平?屈哨兵坦言,挑战与机遇并存。他认为,国家发展要破解“卡脖子”难题,对大学的期待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迫切,大学既要作出学术回应,更要作出社会应用响应。
“广州大学以国家中心城市‘广州’命名,理应担负起推动所在城市和区域发展的办学使命。”屈哨兵说,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要咬定青山不放松,稳扎稳打向前进,把心思花在学生身上,让学生成为教育改革最大的受益者、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最可靠的接班人。